阅读历史 |

第1537章大胜(1 / 2)

加入书签

唐军反攻。

按照大军征战的规律,这样规模的一支大军,一旦选择全军向前,除非战败,也就不存在后退的可能了。

甚至前面遇到了敌人顽强的抵抗,大军迟滞上那么一会,也可能会造成军阵上的混乱。

也就是说,唐军的反攻一旦开始,就是一往无前,这个时候高句丽人想要阻挡住唐军的攻势,只有两个选择。

一个是稳固防守,像之前唐军做的那样,等待敌人攻势弱下去,再行动作,一个则是用比唐军更为猛烈的攻势,来个以攻对攻。

显然,如今高句丽大军只能选择后者。

唐军反攻的时机把握的非常巧妙,也可以说是统领大军的赵世勋临阵把握住了战机。

如果高句丽人中军不动,唐军反攻时很可能只是先小胜一场,把高句丽人的前军击溃,续攻高句丽中军时,唐军面临的处境将和之前高句丽人相似,只是调换了一下角色而已,还有的较量。

可高句丽人太心急了,也可以说是他们军中的领兵之人经验太少,并不足以指挥大军作战,更确切的来说,没有独当一面的才能。

在他们这些年和突厥,中原的军队的交锋记录上就能明白这一点,当高句丽人对上散处辽东的那些野人部落时,他们往往能无往而不利。

可一旦跟突厥,中原的军队交手,除了倚仗地利之外,他们便鲜有可以称道之处。

反观唐军的将领们,有着中原前人发展起来的各种战略战术作为借鉴,加上军队平日里的操练,以及他们所经过的战事的磨砺。

光在战略战术的素养上来说,便已经和高句丽人拉开了一段颇为遥远的距离。

而在临阵的决断以及行动力上,赵世勋可不比高句丽人差,而且他不会和军中其他将领一样,考虑太多的其他问题,比如说此战败了会怎么样,损伤太大又怎么交代等等。

他只关注于战事本身,缺乏大局观是他的缺点,可真要打起仗来,他却无愧于悍将之名。

名将向来都是中原王朝军旅当中的灵魂,是所有人顶礼膜拜的存在,可军队当中,却也绝对少不了像赵世勋这样的人物,他们才是大军的骨架。

而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的普通军官以及士卒,则组成了大军的血肉,只有骨肉齐全,再由一个聪明的脑袋领着,这才是一支令人望而生畏的军事力量。

所以说,唐军的反攻并非蛮干,把握住的是实实在在的战机。

正值高句丽人攻势渐消,后继乏力,而高句丽人的中军却还未赶到,给正在与唐军厮杀,纠缠的前军以有力支援的时候。

一个小小的脱节,就像之前高句丽骑兵的遭遇相似,只要把握住了,结果便是战局已定。

喊杀之声依旧震耳欲聋,数万人在这一段不算短的战线上拼命搏杀。

只是高句丽人的处境开始变得不妙了起来,大量的鲜血抛洒出来,却再也无法破开什么缺口,伤亡却剧增。

当唐军缓慢的开始向前推进的时候,耗费了太多气力,伤亡又大,气势已沮的高句丽人一下就顶不住了。

前排的高句丽士卒纷纷倒地,后排的人则被唐军突起的攻势推的连连后退,当同伴奔流的鲜血刺红了他们的眼睛,激起的却不是复仇的勇气,而是无边的恐惧和怯懦。

当唐军反攻,阵前也许只是相持了那么一刻,高句丽的前军在下一刻就溃了。

先是零零星星的一些人掉头逃走,接着就像是连锁反应,一队队的人跟在了逃窜的人后面,再然后就是全线崩盘。

隋末战乱当中出现过无数次这样的景象,没有什么好说的。

两军相搏,战斗力更高,更有组织的一方总会尝到胜利的果实,不论是中原的军伍,还是高句丽的军旅,都逃不脱这个定律。

当高句丽人溃败的时候,他们也不比中原的农民军强上多少,胆气已落,尽如丧家之犬,唯恐逃的不够快。

这个时候,再威严的将领,再有经验的军官,也无法挽留住溃兵的脚步。

就算所有人都知道,自己逃窜之时,很可能会冲动身后中军的阵脚,让局部的失败变成全盘皆溃,可当大家都在疯狂逃命的时候,却没有多少人再会顾忌于此。

高句丽人的乐子大了

高句丽人的中军此时已经全部进入到了唐军弓箭手的射程之内,正在承受着雨点般落下来的箭雨的攻击。

每一波箭雨落下,就会有无数人噼里啪啦的惨叫着倒在地上,其他人却只能尽量的加快脚步,一边在心中祈祷着佛祖的保佑,一边则想着快点走过这一段距离。

可当他们还没去到前军的尾部,前面的的人已经败了下来,一群群的高句丽人带着恐惧,发疯了一般逃了回来。

率领中军向前的高句丽将领们惊悚的看着前面的景象,根本不知道该做出怎样的反应。

其实他们有什么反应都已不能改变此时的局面,留给他们的时间太短了,他们根本没有料到之前还很英勇的军卒就这么逃了回来。

前排的高句丽士卒本能的对逃回来的溃兵挥出了武器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