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百三十二章 骗先生(1 / 2)
很快,曾有为就发现,这本《农学》参考的都是实际数据,它里面的所有记录都来自于某个农庄。
而编书人写这本书的目的,也是为了方便天下人学习。
民以食为天。
土地是农民的根本,农民是一国之根本,农乃大事,农事宜是重中之重。
研究农事,学习农事,方可成万民之腹,饱天下饥荒。
编书人说,虽然他不一定能够让所有人吃饱肚子,但他愿意身先士卒,开创先河,为世人埋下一条“或许可行”之路。
“我真的没想到,居然有人在做这种事情。”曾有为感叹着,他可以想像,当这个人一年、两年,多年观察下来,必然能够写出一本可传天下之农学。
此书看似一书,传不到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老百姓手里,可若传到专管农事的官员手里呢?
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官员,和一个即使不懂,也能拿着一个参考标准,慢慢摸索的官员,显然是后者更有胜算一些。
除了《农学》,顾清菱让人送的这套书里面还有《自然杂记》。
《自然杂记》不是一本书,而是一个系列,一本书以十种植物为蓝本,观察记录了该种植物的一生。
书上记载,表示现在观察时间较短,观察记录的基本上都是生命周期比较短的植物,为了确保本系统书籍的真实和科学性,后面陆续会增加其他生命周期的生命物种。
本系列的目的,是为了告诉那些对大自然感兴趣的人,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,那些植物,那些动物,它们都是如何生存在这个世界的,以期有一天,有人能够真正读懂万物。
读懂万物,为什么要读懂万物呢?
经过一年的观察,他们发现,任何一种植物的生长都不是“孤独”的,它与其所生长的环境,四周生长的其他物种息息相关。
比如水稻,它生长的时候需要水,需要土壤,需要阳光。它在人工种植与野生生长的情况是完全不一样的,人工情况下……
后面配的就是对比图,让人清楚的知道,人工种植情况下的水稻之所以会生长得更加高大一些,是因为人帮它清除掉了它的竞争对手,还给它加了餐。
放到天下背影下,那就是“万物”。
万物生长竞有时,如果我们不读懂它,若是我们一不小心破坏了它原本的栖息地,那么它会变成什么样子呢?
一种,或者几种物种的灭绝,会导致这条食物链上或者生命链上的物种发生巨大的改变,有时候这种改变是致命的。
再扩展到我们人类自己,我们其实也是其中一员,若是我们破坏的这条链条影响到了我们自己呢?
与其什么也不知道,不如读懂万物,防止那一天的到来。
……
郑天一看到这一段,沉默了好久。
“先生,这些话看似有些道理,但似乎又有些……”不太对劲,郑天一只能用“不太对劲”四个字形容。
但到底哪里不对劲,他又说不出来。
曾有为想了想,明白郑天一的意思,道:“你是不是觉得,编这本书的人,将人放在了万物这条链条上,有些看低了自己,不太合理?”
“我们是人,那些东西怎么能跟我们比?”
“是啊,确实不能跟我们比,可是我们人之所以能活着,也是因为我们填饱了肚子……”曾有为若有所思地说道,“民以食为天,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。若是有一天,我们赖以生存的‘食’出了问题,那我们能不受到影响吗?”
郑天一怔住,是啊,若是有一天,他们的“食”受到了影响,那……
他好像有些明白,这本《自然杂记》中提到的万物理论指的是什么了。
曾有为:“能吃的东西很多,但能够填饱肚子的东西不多,也就只有那几种。之前的《农学》研究的是如何种好这些能够填饱肚子的东西,而这本《自然杂记》,它是从万物生长的角度去谈,想要看看天下万物到底是怎么生长的,其追根到底,就是研究‘生存’。”
只不过,它把人也包含进了“万物”。
曾有为能够读懂,却有些不解,为什么编书人要将这个范围放得这么大?
为什么不直接从“食”下手?
从“食”下手,不是根本吗?
忽然间,曾有为对这个编书人有了兴趣,他招来小厮,给姚家去了一封信,想要见一见这个编书人。
顾清菱听到消息的时候,微微扬起了唇角。
她就知道,但凡有所成就的读书人,又有几个会错过对“真理”的寻根究底?
要不是她没办法将上辈子九年义务教育的教材全部拿出来,她都想直接弄出来给那些人看看,让他们知道什么叫物理,什么叫化学,什么生物……
人的一辈子有究尽,但天下之大,追寻一辈子也只不过是管中窥豹,看到一星半点罢了。
若有人看到那一点,就以为自己看到了全天下,那就是天大的笑话。
“既然他们要见,那就把人带过去,让他们见吧。”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