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汴京生活日志 第88节(1 / 3)

加入书签

在大盆中倒入半斤硝石和比它多一些量的水,沈丽姝没精确到克重,她凭感觉加水或是硝石,将它们混合搅拌均匀,在把装满水的小一些的盆往里头放,剩下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了。

很简单,有手就会。

沈丽姝叉腰站在原地,全神贯注盯着小一些的那个盆,盯得眼睛都舍不得眨,好像一眨眼就会错过水化冰的高光时刻。

一分钟,两分钟,五分钟过去……无事发生。

眨了眨有些发酸的眼睛,沈丽姝意识到这样傻站着也不是个事,她想要结成冰的水说是不多,那是相对于店里的需求量来说,人家其实也有好大一盆,成功结冰的话,都够做几十份冰饮了。

毕竟冰块只是辅助材料,用来添加到饮料中增加口感和风味,冰放多了反而会稀释饮料的味道,所以要适量。

这么大的盆,再来个五六份,这冰就够中午用的了。

当然晚上来撸串的土豪更多,几乎每桌都要上至少两壶饮料,晚上的冰块需求量应该也是中午的好几倍。

不过那也是制冰成功后该考虑的问题了,现在讨论的是硝石制冰的原理。

沈丽姝终于意识到化学反应也是需要时间的,以她浅薄的化学知识和常识,这么一盆水想要结成冰,起码半个小时起步吧?

这么长时间就盯着水盆不放,怕不是要变成斗鸡眼,所以她反向操作,反而去帮忙到飞起的表哥宋向民打下手了。

甜品部和其他部门正好相反,他们每天最忙碌的时候是在营业前,因为要在这两三个小时内,把酸梅汤、薄荷水和枇杷糖水都煮好并凉透,虽然还没条件加冰,汴京人民也是有追求的,撸串搭配的饮料一定不能是热的,不然热上加热,吃的浑身冒汗,就不爽快了。

但除了饮料,小菜也是由宋向民负责。

他们家的小菜同样备受食客好评,一经推出,京城各大酒楼就争相模仿,小郎君又一次引领了汴京风尚,不过老顾客还是觉得他们家最正宗,来都来了,都会点上几样解解馋,吃不完还可以打包,香酥可口的油酥黄豆和兰花豆,家里大人小孩都爱吃,点多少不会浪费。

这样一来,油酥黄豆和兰花豆的需求量就有些大了,开业那三天,几乎每天都要炸上满满一锅的兰花豆才够用。

这兰花豆工序还很复杂,要提前浸泡一晚上,第二天油炸之前还要汆水,把沥干水分的兰花豆开个小口,最后才能下锅炸,炸两遍才能达到金黄酥脆的最佳口感。

老祖宗告诉我们心急吃不了热豆腐,想要制作出真正让人交口称赞的美食,光靠小聪明是不行的,每个步骤都不能掉以轻心。

可这远超预期的兰花豆销量,也着实让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,活动之后沈丽姝抽出空来,就把油炸小零食外包出去了,承包商不是别人,正是她家老当益壮的徐姥爷。

事实上,徐姥爷也不是第一次当他们的承包商,他老人家一直长期供应着本店招牌之一的黄金馒头——是的,他们家的招牌烤馒头拥有了响当当的大名,还跟当初小郎君烤肉诞生的过程一模一样,也是等到顾客之间叫开以后,店主本主才后知后觉的意识到这件事。

这群真情实感的顾客,治好了她多年的取名废。

姝娘:名字很fe,下一秒ejpg

反正这年头也没有版权保护法,她和小伙伴们就光明正大征用了黄金馒头这个名字。

一个普普通通的烤馒头,能被冠以“黄金”二字,足以证明顾客对它是多么的喜爱。

外面那么多小贩,甚至是大酒楼也学起了这道招牌,蒸煮煎炸烤使出了十八般武艺,其中也有青出于蓝的,也受到了顾客的好评,但始终未能真正超越。黄金馒头这四个字,老汴京人只认准他们小郎君家。

沈丽姝知道能做到这一步,他们秘制的炼乳起关键作用,但馒头品质也是相当重要的。

这就要感谢徐姥爷的辛苦付出了。

虽然她上辈子,徐姥爷甚至还没到退休年龄,正是拼搏事业的年纪,但在这个时代,老人家已经可以颐养天年、含饴弄孙了,家里也不缺钱,结果退休多年反而又被拉出来干活,徐姥爷如此完全是支持他们的事业。

属实是全家总动员了。

被全力支持了的沈丽姝也心有愧疚,但又离不开徐姥爷的帮助,只好折中一下,限量销售,忍受着老顾客们抢不到黄金馒头的怨念,也不肯加大货量,让徐姥爷累着身体。

就这样抱着点矛盾的心情,愉快合作了大半年,等沈丽姝和小伙伴们紧锣密鼓筹备了几个月,烧烤店盛大开业前夕,徐姥爷也给他们送来了一个惊喜。

好家伙,老人家也跟着孩子们追求上进,扩大规模,这段时间连徒弟都收好几个了。

徐姥爷过去对收徒这件事相当谨慎,可以说都有些敝帚自珍,这么多年真正算他徒弟的,徐大舅算一个,徐虎算一个,徐二舅都不算,他跟徐力都只学了些基本功,徐姥爷真正压箱底、能称得上吃饭的家伙什,只传给能继承他衣钵的长子长孙。

亲儿子和孙子尚且如此,提外头那些沾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