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8章 眼界和格局(2 / 3)
“徐书记总要拿出一点诚意来,至少让我们的钱投进去,不至于收不回来。您说对不对?”
徐文良:“”
呼长出一口浊气,酒一下就醒了。
说心里话,这位名叫董战林的董老板对他是什么态度,徐文良清楚的很。
可是,如果董战林的资金和人脉真的能在尚北落户,那徐文良也就不在乎了,因为这是尚北最缺少的东西。
充足的资金、先进的管理经验,以及更开阔的视野和思维方式,这些统统是董战林可以带来的,而徐文良也从来没做过天上掉馅饼的美梦。
就像要来农业试点县的机会,确实是天大的好事。可是谁又知道,徐文良要承担多大的风险和压力?
一旦干不出来,没有成果,他这个书记是要被问责的。
这也就意味着,徐文良的仕途到头儿了。
而现在,董战林的到来也是同样的道理,一个商人更不可能到尚北来做慈善,这里一定有他想到的东西。
问题是,徐文良还真不知道他想要什么。
说到底,就尚北这个又穷又偏僻,还落后的地方,简直是一无所有,能给人家什么?
而现在,显然董战林和他找来的这些帮手在将他的军,尚北有他们想要的东西。
可是,徐文良却不知道他们想要的到底是什么。
徐文良严肃了起来,他知道关键的时刻到了,是人家谈条件的时候了。
骤然抬头,看着董战林,眼神也变得犀利起来,“董总,有话直说。”
董战林一怔,这个有些卑微的地方官好像变了个人,眼神有点气场了。
可是,没用了,话都已经说到这个份儿上了,场面已经摆开了,也到摊牌的时候了。
淡然一笑,靠在椅子上,“那董某就不客气了。”
四平八稳,“来尚北也有一段时间了吧?看的不少,也深有感触啊!”
“怎么说呢?一切都好说!我投几个亿,甚至十几个亿的资金,找专业的管理团队保驾护航,还有跨国农业公司的技术驻点。”
“这些都好说。甚至集团成立,我董点林所有的人脉和资源都可以和尚北共享。包括我的粮贸公司,也可以搬到尚北来。”
“但我只有一个要求,一个可以给我保底的要求。”
徐文良:“什么要求?”
董战林:“未来尚北大米的统销权、商标注册权,还有行业标准,还愿徐书记赏口饭吃,交给我的粮贸公司来运作!”
“这也是我目前唯一能想到的,可以降低一点投资风险,且你们尚北拿得出来的东西了。”
“只要你能做到这一点,那这个资我投了,现在就拍板!!”
徐文良:“”
齐国君:“!!!”
此时,徐文良在飞快权衡利弊。
而齐国君心都凉了半截,这不就等于把他精米加工厂给彻底掐死了吗?
——————
这才是董战林,或者说德盛银行和董战林的终极目的。
尚北确实一无所有,可是尚北却也怀揣的一个宝藏而不自知。
那就是——尚北大米!
这个尚未被挖掘的优质米源产地,在国家刚刚放开私人粮食贸易,刚刚开始改革国有粮库的这个当口,意外地拿到了国家农业试点的通行证。
在尚北本地人还只能从一个小小的精米加工厂起步的当口,就已经被董战林和大资本家们盯上了。而且,他不是想参与进来,而是要通吃。
董战林算了笔账,尚北大米的年产量在80万吨左右,也就是16亿斤优质大米。
如果这80万吨都由他的粮农集团运作销售,结合他先进的营销理念
好吧,其实所谓的营销理念很简单,把尚北大米运到东南亚,包装换牌子,再运回来,就是进口高端大米了。
以尚北米的品质,根本不用营销,就可以卖出天价。
从农民手里以不足一块钱的价格收米,经过加工、出口、国外精洗、包装、再进口,一套操作下来,一块钱的米可以翻十倍,卖泰国香米的价格。
到时,他就可以和德盛,还有另外一家国外公司分钱了,每年最少也有50亿元的净利润。
而且,还不仅仅是这么多。
龙江省、吉省周边,种植与尚北大米相同品种的大米,年产量在几百万吨之多。
虽然品质上与尚北大米有一些差距。可是,一旦尚北大米在他的手里打响了名声,有了销路,那其它地区同品种的米也势必要水涨船高。
要是掺杂在尚北大米里一起销售呢?
到时候,行业标准是他的,尚北大米的统销权、品牌都是他的,那又是多大的利润?
可惜,这就是眼界的差距,也是格局的问题。
董战林、德盛有这个眼界,也有这个格局,在他们眼里,这就是一本万利的生意。
可是在尚北人眼里,却看不到这个生意,还以为他们一无所有。
所以,董战林才会下这么大的血本,
↑返回顶部↑